最近請他做一件事,都要重複好幾次。重複到媽媽脖子筋要用手壓著才不會凸出來的程度,小孩才不甘不願慢慢進行。
我發現跟5歲的他相處,已經適用青少年相處法則。他好有意見,聽得懂、教得會、也肯學,但前提是:「要 • 他 • 爽。」
昨晚洗好澡,要幫他剪腳指甲,他開始盧:不要,我不想剪!不是說好要說故事的嗎?
(其實他只是不想剪腳指甲)
我說:對呀!沒有不講故事,剪好就會講了啊。
可是這樣,講故事的時間就減少了不是嗎?時間都浪費在剪指甲了,不是嗎?
孩子,你認真看著媽媽,說故事的時間呢,好像這個盒子(手比盒子),它是固定的,不會變,剪指甲,不會讓盒子產生變化,只是把盒子往後移動2公分而已。這叫「延後」,只是把盒子往後推一點點,說故事的時間,沒有變化,盒子還是跟原來大小一樣。
好吧,他目前還說不過媽媽,而且媽媽好像說得很有道理,只好伸出兩條珍貴的腿,讓媽媽剪.....🤣
但他還是想逃避,兩條腿開始在床上踩水車,我抓住他的腿,告訴他:
他們兩個誰都不願意先,對吧?
他覺得媽媽的譬喻很有趣,笑意開始氾濫,笑著說:對呀,然後繼續縮腳踩水車。
我抬起他兩條腿,彷彿它們有自己的生命跟思想一樣,跟他的腳指頭講話。
你們兩個不要再爭了!兩個猜拳,輸的先!(然後媽媽幫他們喊剪刀石頭布!)
我抓著右腳跟我兒子說:喔,他出布欸!
再抓左腳問他:那他出什麼?
他笑到不行地說:他出石頭!哈哈哈,他輸了,他要先被剪.....
於是他很甘願的奉上他的左腿到我手上。
🤣🤣🤣🤣🤣🤣🤣
(每當這種時候,我就會覺得,5歲好可愛啊啊啊.....)
這在以前,我們會因為他的不從,爭執不休,最後媽媽當然權威致勝,但,也兩敗俱傷。
所有的父母都是在失敗裡累積經驗值,才有辦法漸漸改變互動模式。
前兩天,我因為人不舒服頭很痛,覺得需要一個人的喘息空間,我跟他說,媽媽要上樓休息半小時,他其實不想一個人,但長期在類單家庭被訓練獨立的他,也只是說:半小時太久了啦......
我頭太痛了,沒回他話,就先上樓小憩,等時間到我下樓,看見他拿著我的原子筆,畫了浴室外面整片牆壁。
如果還在他2、3歲的階段,我可能早已大怒發火,而且火勢難滅。但如今,他5歲了,他成長了,我也成長了。
正因為他成長了,我才更不能動怒。因為行為背後隱含的動機,更複雜了,媽媽只要一生氣,就失去溝通的機會了。
我轉頭溫和地問他:
咦,這是你什麼時候畫的呢?
他充滿挑釁地回我:剛剛啊.....
妳應該又要生氣我了吧!
妳想打我是嗎?妳打我啊!
嗯,在牆上畫畫很有趣,是吧?
不是啊!妳打我就好了啊!
寶貝,我沒有要打你,也沒有要生氣你。爸爸可能會比較在意......(爸爸中槍🤣)
那我要叫爸爸不要回來了!
哈哈,怎麼可能,這也是爸爸的家好嗎,你先告訴麻麻,做這件事,讓你感到太有趣了,對吧?
所以你明知道媽媽可能會生氣,還是忍不住想做,是不是這樣.....
(我的口氣完全溫和理性)
他開始沒有自信地說:
我不敢說是,因為妳會生氣.....
你覺得我應該生氣嗎?
他點點頭。
我說:那就好啦,你其實知道這件事不是正確的,我就不需要用生氣水潑你啦.....
讓我們來想想,該怎麼解決這件事呢?牆壁上的痕跡去不掉了,該怎麼辦呢?
不知道......
我們一起想想嘛,怎麼解決它呢?
孩子默默看著我。
既然,你很想要有畫畫的空間,不然媽媽在這裡裝一塊白板?不但擋住你剛剛亂畫的痕跡,以後你也可以在這裡作畫,愛怎麼畫,就怎麼畫,好嗎?
他非常開心地說好。
之後你還會想這麼做嗎?
他很誠懇跟和善地說:
不會了,麻麻!
(不生氣可以解決的事,越來越多了,這就是進步。解決問題比揮灑情緒重要,情緒越快結束,事情越快找到方法解決)
晚上,孩子們上英文家教,我們三個媽媽在三樓通道的椅子上,聽見樓上一戶人家在吵架。
媽媽嘶吼怒斥孩子,孩子也大聲吼叫回嘴,我們沒多久便聽出,兩人是為了分數大吵。
媽媽非常憤怒,因為他「只考」71分,媽媽怒罵他時的口氣、跟內容,給我們的感覺,好像,完全否定這個孩子存在這世界上的價值.....,因為只考71分,他的世界在今天,變成了末日。
孩子跟大人吵,怎麼可能可以贏,最後孩子很受傷,大聲哭了很久。(很可能媽媽有動手)
我們三個媽媽坐在那裡,耳聞這場暴行而無能為力,覺得心疼,有點難以喘氣,也感到憂心.....
我們擔心自己以後進入這種情況裡的時候,會不由自主,陷入這樣的困境,只能一直提醒自己,不要忘記現在只要孩子快樂的初衷。也約好互相提醒這件事。
不知這個晚上,那位71分的孩子,是否正帶著絕望,跟被掏空的自信,悲傷地睡去.....
我親愛的孩子,我期勉自己能做一個,懂你捍衛你,不撕扯跟控制你的媽媽。71分的你,51分的你,都必須要擁抱爸爸跟媽媽的愛睡去......❤️🌈
記者老梁:就愛原本的你......,報導。